只有不爭 才最易爭

最近跟朋友談到二月河的「皇帝系列」長篇歷史小說,其中一部名為《雍正皇帝》的小說不單風靡華人社群,更在上世紀末改編成電視劇。說到這部小說,筆者對當時仍在潛邸的胤禛(雍正皇帝)的一句「不爭就是爭」最有深刻印象。

這一句其實是小說中的帝師鄔思道給胤禛謀劃的戰略。當時九王奪嫡,作為人緣不甚好的胤禛,論身份不及皇長子胤禔,論人望不及皇八子胤禩,論武功也不及同胞親弟皇十四子胤禵。因此,胤禛根本沒資本去爭,唯有踏實地做好康熙皇帝委派的工作。而事實上,看透了這場奪嫡「鬧劇」的康熙皇帝早已心灰意冷,厭惡九王兄弟鬩牆,相互傾軋。此時,爭不是,不爭也不是;所以,鄔思道就給了這一道「不爭就是爭」的謀略。

這句其實是化用自《老子》第二十二章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。

老子指出常人惑於知見,對一些事物存有既定的價值判斷。像「曲」(委曲)、「枉」(彎曲)、「窪」(低下)、「弊」(破舊)、「少」(少取)等情況,世人都認為是負面的;然而,在老子眼中這卻不一定是。他認為委屈可以保全自己,屈曲是為了日後的伸直,破舊是立新之本,而今日之少取則是未來多得的前提。

 

過度張揚 反受其害

 

粵語有一句諺語:「槍打出頭鳥」,說的就是過度張揚反為自己帶來禍害。同樣,老子從來都不主張彰顯與誇耀,他認為「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」,指出「聖人」會堅守這個「一」的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。那「一」是什麼?

「一」,就是「道」。「道」作為天地之始,卻從來沒有顯耀於人前,相反,它卻默默無言地工作,滋生萬物。老子認為人們要學習「道」:「不自見」(不自我表現)、「不自是」(不自以為是)、「不自伐」(不自誇邀功)、「不自矜」(不自大自滿)。他認為正是因為我們不和別人競爭,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和我們競爭(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)。

老子告訴人們,在不自覺中,我們有很多成見形成了,並因為這些「成見」,我們作出了很多無利於己身的判斷。因此,我們必須破除「成見」,對事物的兩端都仔細地觀察,才能找到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。

鄔思道教胤禛「不爭就是爭」,因為一旦「爭」,就會樹立「朋友」和「敵人」,雖然可能得到短暫好處,但更多的是為自己招惹麻煩。

其實,無論如何謀劃,這個「儲君」之位本來只是由康熙皇帝一個人決定。胤禛只要守住這個「一」,投其所好,就能穩住不敗。

那麼康熙皇帝想要什麼?很簡單,就是既重孝悌之道,又能實心幹事的人。所以,胤禛「不去爭」反而更能「爭」到皇位。

 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2-09-21。